首页 >> 浦美会员 >>徐立铨 >>媒体精选 >> 画笔在心中跃动—上海画家徐立铨的艺术人生与人文关怀(2009-05-14)
详细内容

画笔在心中跃动—上海画家徐立铨的艺术人生与人文关怀(2009-05-14)

画笔在心中跃动—上海画家徐立铨的艺术人生与人文关怀(2009-05-14)


001.jpg

 

2008年1月,上海画家徐立铨在中国画院作人物写生


 

一.“小男孩求知若渴的神情,让我想到了儿时的自己。”


   在十月,一个秋色渐浓的日子里,徐立铨照例来到崇明三岛,与当地书画爱好者们切磋艺术。


   徐立铨是上海书画院的一名年轻画师,擅长大写意花鸟。他的作品经常出现于各大报章和专业期刊之中,为了作画,他的足迹遍及了世界的各个角落。可来到崇明,则是另有原因。“画作不应当束之高阁,画家也不可孤芳自赏。最好的画诞生于民间,也应回归于民间,这是身为一名画师的本分。”他说。


   适时,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来到徐立铨的身边,看着徐立铨一幅幅的勾勒,一笔笔的挥墨,小心翼翼的点睛,沉醉其中。从晨雾未褪的白天一直站到暮色降至的傍晚,两人默默无声,却彼此应和。


   天色渐晚,小男孩的祖父从旁边走来,看着求知若渴的孙子,他告诉徐立铨,小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学画,可遗憾的是这儿偏僻,没有学画的条件。说到这里,小男孩的祖父略显迟疑地看着徐立铨,轻声问:“先生能为我的小孙子画一幅么?”


   没想到,徐立铨二话不说,将自己身边所带的一副很珍贵的展览作品赠予了小男孩。看着小男孩离去时单薄的身影,在徐立铨眼前,仿佛浮现出自己儿时学画的情景,更想起自己一路走来,家人、恩师、以及许许多多社会上的好心人对自己的鼓励、关心与支持……


002.jpg

徐立铨作品:《乾坤清气》


 

二.“仰望绘画之巅,路漫漫其修远兮”


   徐立铨出生在浦东的近郊——金桥镇,父母都是普通工人,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(排行老二)。如所有父母一样,老两口希望天资聪颖、成绩优异的徐立铨能够好好学习,以后进入一家大公司,一展身手。


   然而,徐立铨却意外地选择了画师之路。


   刚读小学的徐立铨,有一次不经意地看到乡文化站画报中有几张色彩斑斓的画作,原本对色彩极其敏感的他突然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于是,他开始拿起笔悄悄涂鸦,在自己不断地观察与摸索中,他对绘画艺术越发痴迷。小立铨有时甚至在半夜三更一个人蹑手蹑脚地起床,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临摹习作,沉醉在画境之中。


   最终,父母还是发现徐立铨对学业日趋怠慢。出人意料,父母没有要求徐立铨扔开画笔专心学业课程,反而主动出钱为他买宣纸,支持他师从“顽翁”董芷林认真学画。并且还时刻鼓励他:“即使没钱吃饭,家里还有田呢。你只需专心画画,父母供得起你。”虽然年幼的徐立铨当时既无法理解生活的艰辛,对父母的一番苦心也似懂非懂,但他从心底感激父母对自己的通融与支持,同时也下定决心为自己的艺术理想矢志不渝。


   只是年幼的徐立铨当时还没有意识到,将决心付诸于行动远比下决心艰难得多。


三.“萍水相逢的路人,给了我又一个执着的理由”


   在拜董芷林为师不久,徐立铨就体会到了学画的艰辛。由于董老师家住浦西,徐立铨不得不每天花将近5小时的时间长途跋涉,往返于曹家渡。这段日出而出,日落而归的学徒生活虽然既艰苦又枯燥,但不仅给徐立铨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,而且在他心底还留下了另一份温暖又甘甜的回忆。


   每个学画的清晨,徐立铨都会骑半小时的自行车到浦东庆宁寺摆渡口,傍晚时分再从浦西归来,取车回家。日复一日的往返,使得他与停车点看车的老妈妈逐渐熟识。看着这个身材单薄的少年每日背着沉重的作画工具,风里来、雨里去的坚持,老妈妈被徐立铨学画的勤劳与执着所感动,她不愿再收这个少年的停车钱了。


   而徐立铨却执意不省这3分钱,他心里明白,每次回来取车时都暮色已至,而老妈妈却依然在空荡荡的停车点守着,坚持等他回来才离开,这已让他感动至深了。徐立铨的推辞迎来的却是老妈妈和蔼亲切的笑容,她慈祥地对他说,“你现在学画多不容易啊,以后等你成为大画家了送我一幅画吧,就当是停车费好了。”


   这句听似不经意的玩笑话却激励徐立铨至今。这个原本素不相识的,平凡的妇女从此深深烙印在徐立铨的心中,即使在多年后,记忆中老妈妈的面容已经模糊,当时的一句话,一个笑容却总让徐立铨每每忆起,都感受到丝丝温存。


   然而,当年过中旬、现已颇有声誉的徐立铨再次回首往事,想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双手捧给老妈妈的时候,那个小小的摆渡口却已物是人非……


003.jpg

徐立铨作品:《红蔬妖娆》

 


四.“作为艺术家,我首先需要凝练自身的人文情怀。”


   正因为徐立铨一路走来,总是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怀与爱,他的绘画,不论是六尺、八尺的巨幅,还是盈尺小品,都倾其情感而作之。他把笔墨作为情绪的载体,将对艺术的热爱,对自然生命的敬畏,以及对父母、老师及故人的情感、对社会的爱,加倍浓缩于笔墨与宣纸之间,落笔千钧。


004.jpg

徐立铨作品:《金盏承露》


        人们印象中的画家多数是艺术气质浓郁,清高孤傲,不食人间烟火,然而徐立铨却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:曲高要合众。他希望用自己的画笔描出一幅幅充满情感的意境,让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艺术、欣赏到艺术带给人们的视觉与心灵之美。在他看来,高雅艺术、阳春白雪应该与百姓一起享受。于是,他经常带着画笔画卷深入社区、敬老院、学校、医院与企业,让尽量多的人有机会亲近艺术、融入艺术。


   不仅如此,为了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,徐立铨认为,策划设计艺术家的纪念馆、作品展览会等公众艺术欣赏场所,以供人们时常亲近艺术家、亲近艺术作品,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,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
   早在90年,徐立铨就参与川沙黄炎培故居的美工策划,这只是起步。94年,他又个人深入吴昌硕家乡安吉县障吴村,收集大师的生平事迹、绘画作品,与此同时体验吴昌硕大师融入作品中的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精神,在回沪后便创建了吴昌硕纪念馆。次年,徐立铨毛遂自荐,担任浦东名人馆(张闻天、宋庆龄、黄炎培等)的设计师,将自己对历史文化传承极其重视的理念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。毕竟,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与艺术表现总是一脉相承的。


   “作为一个中国画家,只有艺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。艺术家的作品不应该总是‘高处不胜寒’,他对生活的态度更不应该抱有虚无主义的想法。艺术家归根到底是属于社会的人,他更应该作为一个纯真个性的中国文人,有其深涵的人文关怀,存有着对生命、对人类、对社会的爱与感恩,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赋予智慧、赋予感情。”徐立铨如是说。

 


五.“我离社会给我的荣誉还有很大距离,回报社会是我的本分。”


   如今,徐立铨已是国家高级画师,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,不仅屡获各类奖项,而且其作品被政府、艺术机构收藏,同时,他还出版了《墨彩波澜――徐立铨中国画艺术》(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式);《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系列――徐立铨作品选集》(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);《上海书画名家精品-徐立铨》(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)等多部专著。先后当选浦东政协委员、上海青联委员,同时还荣获第九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、第四届上海市文化新人提名奖等荣誉称号。


   但徐立铨并不以自己所获得的这些荣誉与成就而沾沾自喜,他反而花更多时间与百姓交流,在民间传播艺术,特别当国家重大事件发生后,徐立铨更是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。


   “艺术家从社会走出来,他的点点滴滴终将要回报社会。”徐立铨说到做到。十年来,徐立铨坚持组织参与“上海书画院著名艺术家社区行”系列活动,其足迹遍布上海崇明、金山、宝山、南汇、奉贤等各个社区,与民间艺术家们交流心得,切磋技艺,为艺术爱好者、农民提供辅导、指点。同时,他还与上海市文联的艺术家们一起下乡,积极参与绘画艺术的传播。


   2003年,当肆虐的“非典”弄得人心惶惶,无情地搅乱人们平静的生活之时,徐立铨第一时间联络39名画家前往第二军医大学捐画,以此慰问即将赴小汤山的63名医护人员,希望他们尽心尽责,以一颗沉静的心,做好自己的分内事。


005.jpg

2008年5月徐立铨参加为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


  “512地震”发生之后,徐立铨又亲自组织120名沪上知名画家,为300名医护人员挥毫泼墨,感谢他们为抗震救灾的付出。此外,徐立铨策划组织纪念抗战60周年捐赠书画的活动,并屡次参加红十字捐画。


  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喜庆日子里,徐立铨应邀积极参加“上海著名文艺家浦兴社区行”活动。这是他十年间到浦东各乡镇、街道举办书画展的第十次。他走进浦兴“大爱”社区,更将自己与张秋波先生合作,江宏院长题字的大画《春意盎然》,赠送给浦兴大爱社区。


   每年建军节来临之时,徐立铨总是深入武警四支队,海防1旅等部队,辅导官兵们作画,将这种绘画艺术带入部队。他有时也会去淮南矿山基地,深入地下三百米与矿工们一起生活、工作,并带领他们在户外集体写生,将美寓于他们的生活。人们喜欢这位亲民的画师,赞扬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艺术家。可徐立铨总是说,“我离社会给我的荣誉还有很大距离”。


006.jpg

2009年3月上海书画院赴扬州八怪纪念馆交流展览,徐立铨当场挥毫作画


        徐立铨那么多年来始终坚守着他的信条:艺术家从社会走出来,他的点点滴滴终将要回报社会。近日,徐立铨还主动把国画引入了教育第一线。他与其他8名画家、书法家一起到浦东新区进才实验中学,将国画与书法带进了课堂,让传统艺术得以传承。他认为,虽然提倡全球化的文化融合,但是可悲的是,现实的对西方的认同已经到了崇洋媚外的地步,不仅在物质、语言、文字,甚至思想、文化亦是如此。这样,中国人竟在无意识中自为地把“全球融合”变味为“文化霸权”。然而,在没有民族传统性的前提下的融合是苍白的。所以,未来是继承传统的未来,世界是中国视角的世界,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应该让孩子们得到接触它的机会以及了解它的可能性。这样才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,迷失自己的传统精髓,迷失自己的本土情怀。


六、“故乡内敛、隽秀、淳朴的民风与我的艺术情感融为一体。”


   徐立铨从不忌讳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,因为是这家乡的一方水土养育了他。“生长在农村,童年并不觉得小桥流水人家的特别。然而故乡的内敛、隽秀与淳朴已潜移默化地与我的艺术情感融为一体。”每每提及家乡,徐立铨总是一脸幸福。


   如今,徐立铨依旧常年居住于家乡金桥。尽管事过境迁,但还是让自己不要忘记家乡情。徐立铨一口浓重的川沙口音更是让他引以为豪,因为这不时地在告诫他,永不忘本。他曾经受助于那么多人,有的甚至是素昧平生默无闻的人,他所感受到的社会的关怀,让他常抱一颗感恩的心,坚持艺术家最终的目的是要回馈社会,回馈父老乡亲。这才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真正的良心和责任心。



网站落款160903.jpg
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
seo seo